《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筆者的心中,常充盈著一股英雄之氣。
我知道藺相如并沒有死,他像一朵浪花,活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像一顆星,閃爍在歷史的天空。
藺相如無疑是一位英雄,筆者以為,這位英雄獨特的個人魅力,主要就在于他的英雄行為,處處體現著一種做人的大格局。
藺相如的大格局,首先表現在他的戰略眼光上。當時趙國弱,秦國強,當強秦虛情假意地打算用十五座城換趙王的和氏璧時,趙王顯然陷入了一種嚴重的心理沖突,既怕得不到秦國的十五座城池,又怕白白失去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但藺相如卻以他的戰略眼光看出了在當時的情勢下,美玉和社稷之間的輕重,他認為寧失玉也不能失理,不能給強秦吞并弱趙的口實。相如對趙王說:“秦王請求用城換璧,如果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如果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的話,那就是秦國理虧。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他承擔理虧的責任!辈诲e,和氏璧是名貴,但再名貴,能和國家社稷相比嗎?輸了理,就授人以柄,就可能引起戰爭,就可能丟了國家,就可能給人民帶來災難,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就是藺相如的戰略眼光。
藺相如的大格局,還表現在他的大擔當上。老百姓有一句話叫:“不出事不惹事,出了事不怕事”。藺相如何嘗不知道他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的話,付出的可能是性命。但他沒有絲毫猶豫,抱著必死的決心,毅然前往。果然秦國在得到美玉后,毫不把趙國和承諾放在眼中,做出了種種持強凌弱的非禮之為。在國家利益面前,相如以過人的機智把璧又取了過來,并大義凜然地說:“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藺相如當時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門客,但他的雙肩,一邊擔著國家的尊嚴,一邊擔著生死,請問還有什么大擔當能過于此?!
藺相如的大格局,最感人的莫過于表現在他的大心胸上。澠池之會結束后,回到趙國,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面對廉頗將軍的羞辱,藺相如次次低調回避,當相如的門客都實在看不過去時,藺相如才吐露了他忍辱負重的大包容之心。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只是因為害怕廉將軍才躲避他嗎?只不過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的原因,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現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
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藺相如是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但他的大眼光、大擔當、大心胸所構成的做人的大格局,對今人今事,不是很有啟發嗎。
這正是:“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后評。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來源:互聯網)編輯:張子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