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今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國和意大利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4月10日,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歷經12年回歸之路,終于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此次文物返還,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也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這12年中,中意兩國政府共同秉持保護文物的決心,克服文物數量眾多、跨國取證困難、訴訟程序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堅持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開展合作,最終攜手促成這段文物回歸佳話。
——《意大利返還中國文物在國博展出》2019年04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 03 版
6月14日12時51分,臨洮縣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譚明強的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北京,我又來了!”
當晚22時24分,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條標題為“漂洋過海接你回家,跋山涉水只為多看你一眼”的鏈接內容。
是什么讓譚明強和趙學智兩位記者從千里之外的臨洮遠赴北京?又是什么讓他們不辭辛苦只為多看一眼?這個關鍵字就是“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因1924年最早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是以彩陶發達而著稱于世的史前文化。陶器多為紅陶或橙黃陶,黑彩為主,兼用紅、白彩,紋飾華麗典雅,圖案繁縟多變,被譽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之冠,也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
早在今年5月初,臨洮縣在獲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而其中有一批文物是馬家窯文化陶罐的消息后,作為馬家窯文化命名地的臨洮便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接洽,達成了采訪拍攝意愿。6月3日,臨洮縣融媒體中心派出記者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拍攝返還文物中的馬家窯文化陶罐。
據悉,國博此次展出的這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是源自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等地的出土與傳世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種類豐富多樣、保存狀況良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其中,紋飾精美、形式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更是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了直接的物質資料。
6月14日,臨洮縣融媒體中心的公眾號推出了由譚明強和趙學智在國博拍攝的馬家窯文化陶罐視頻,視頻向大家講述了這些文物的漫長“回家”之旅。視頻中特別提到,在國博南4號展廳內,按照時間線陳列的700余件文物中,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這件文物誕生于遙遠的史前時代,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歷史。
跟隨著記者的拍攝鏡頭,我們能夠看到,一件件精美的馬家窯文化陶罐安靜地陳列在展柜內,這些無聲的文物向每一位參觀者傳遞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安还苡卸噙h,漂洋過海接你回來;不管有多遠,跋山涉水只為多看你一眼。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走來,開啟靈智,在這片土地上棲居。高山大河,歲月悠悠,陶罐上的紋飾,歸來的文物,即是我們找回自己曾經缺失的皈依……”這段出現在視頻最后一幕的文字,既是來自馬家窯文化彩陶故鄉的深情呼喚,也是每個中國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承諾。
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在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談判協商等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余件流失文物。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工作要點》顯示,今年國家文物局制定實施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方案,健全部門合作機制,完善工作體系,加強文物進出境監管,推動擴大享受進口免稅待遇的公益性收藏單位名單,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新成果。
馬家窯彩陶文化是中國璀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顆明珠,而這些失而復得的珍貴文物都將伴隨著歸來時的歡歌再放異彩。
有一種思念,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對故鄉永恒的眷戀;有一種歸屬,是承載民族記憶的文物對祖國深情的告白。珍貴的文物既是穿越歷史長河的見證物,也是緊密聯系當今世界的美好存在,讓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國懷抱,才讓我們在歷史的沉淀中走的更加平穩長遠。
照片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人民網甘肅頻道綜合《人民日報》、國家文物局官網、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臨洮縣融媒體中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