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授權自公眾號:觀觀雅集
作者:小卷兒
不知從何時開始,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現代人看來,李白和杜甫,是今人眼中最著名的兩大詩人,他們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可謂不相上下(可能還是李白傲嬌一點),加上他們生辰年月相差不遠,又那么有名,有名的人和有名的人,當然是好朋友啦?蛇@種猜測,有真憑實據嗎?
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
兩人相差11歲。
這年紀放在普通背景下來看,似乎相差不大,但是,若是對30歲以前的年輕人來說,你3歲,還在吃奶,我已經14歲,年輕氣盛,風華正茂,憑借才華,已獲得不少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
24歲,杜甫剛出道,而李白早已是寫就了《蜀道難》的大明星了。這社會地位的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
社會地位有差,不代表不能做朋友,誰說我今日剛出道,明天就不能成明星受萬人敬仰?
還是讓我們回到他們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
公元744年,洛陽城一家小酒館里,33歲的杜甫一人飲酒醉。
作為一名標準的“京漂”,兩年前,杜甫抱著光宗耀祖的念頭來到繁華的洛陽,可現實是,他混得真的不怎么樣,連工作都沒找到。他覺得,你們大都市里的人都太現實,看不懂我的治國方略,聽不懂我的偉大設想,這里太多勾心斗角,人際關系太復雜,實在是太不適合我了。
借酒澆愁,已經成了他擺脫苦悶的重要方式。他干了剩下的半碗酒,準備結賬走人。
這時,酒館的簾子一陣晃動,一道飄逸的身影閃了進來。
“小二,上最好的酒!眮砣藥е拇ǹ谝。
杜甫抬頭一看,愣住了,這、這、這……,竟、竟、竟然是李白。
李白,當時絕對的大牌明星,天王偶像級別。雖然從沒參加過科舉,卻是大明宮的御用詩人,寫過“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年度金句。據說,玄宗大大曾親手喂他喝湯,旁邊有高力士幫他脫靴,還有玉環美人為他磨墨。
這位傳奇人物,竟……竟……竟……就站在自己面前。
“無業游民”酒館偶遇大明星,換做是你,你是什么心情?
讓我們猜想一下——杜甫許是仗著酒勁,拎起酒壺,帶著幾分靦腆、幾分興奮、幾分迫切,主動走上前,伸出手,激動地說:“李大哥好,我叫子美,是你的粉絲……我能請你喝杯酒嗎?”
李白豪放,愛交朋友,定不會拒絕這個滿臉赤誠的年輕人。
在交杯換盞中,兩人沒了隔閡,成了標準的“酒肉朋友”。
和杜甫喝酒的那次,其實李白也是喝酒買醉去的,因為,鬧了一出“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的宮廷熱劇后,他被大明宮開了。
沒了工作,李白轉而將心思轉向修仙。
也許,在和小杜同志喝酒聊天聊高了的時候,他也說出了此意向——要去一趟王屋山,約了華蓋君,上山采瑤草。
采瑤草?多么超然物外,多么文藝小清新,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偶像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贈李白》
你看,你看,杜甫以前寫詩,壓根不提什么仙啊道啊,現在認識李白了,為了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立即惡補專業知識,連術語都學會用了。
重點是,他們又一次在河南相遇了。
按照子美的說法“亦有梁宋游”,有過共同的尋訪經歷,二人關系相信已脫離“酒肉朋友”的淺薄狀態,算是熟人了吧。
特別是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寫道: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意思是兩人睡覺蓋一條被子,手牽手一起出游,這關系真個不一般!
第二年(公元745年)秋天,他倆又在山東兗州重逢。當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永久地別離了。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不過這次,杜甫在記錄見面過程時,用的詞匯好像就不一樣了。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
看到沒?“痛飲狂歌空度日”“為誰雄”。這語氣,肯定不是夸吧!難道杜甫這么快就脫粉,不再欽慕李白了?
不過,轉念一想,是不是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樣毫無顧忌地嘲笑、互黑?杜甫是發自內心地把李白當朋友,才會善意地規勸他。
其實,之前一起去修仙,并不是杜甫的真實狀態,只因偶像喜歡,我也喜歡。熟悉杜甫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要求務實,要求上進的人,雖然一生也沒折騰出啥。
他們兩個人,剛剛好湊成理想青年和幻滅中年。杜甫比李白還要癡心絕對,一心想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就是:我要當帝師,把玄宗大大輔佐成像堯舜一樣的明君)!比欢,當時的李白已經是過來人,多了幾分放蕩不羈,在他看來:“堯舜之事不足驚”。
道不同,人生志向不同,如此而已。
杜甫一生,為李白寫下二十余首詩歌,可李白返贈僅三篇,其中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當李白遇到比自己小11歲的杜甫,他仿佛跟那個年少的自己重逢。該說什么呢?能說什么呢?寥落失意中年人,跟后輩青年一起看山看水,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年長的那一位,只能回應這么多。
“思君浩蕩”,這已經是李白所能回饋的最高規格。
雖然自那三次相見,杜甫之于李白,余生都處于“長相憶”的狀態?捎芯湓挷皇沁@么說的么?有些人,你只認識了幾天,卻好像認識了一輩子。而有些人,認識了一輩子,卻好像只認識了幾天 。
而李白和杜甫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