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書中提到一個科學實驗,對我影響最大!
實驗是這樣的:
話說有兩位年輕科學家,在做一個小白鼠實驗。他們將電極插入到小白鼠的大腦中,因為他們技術不過關,插錯位置了,原本小白鼠應該非常害怕電擊的,變得非常喜歡電擊。他們將之稱之為“快感中心”——意思如果使用電擊大腦的這個位置,就會非?鞓。
后來,又有科學家進一步進行了實驗,他們設計一個杠桿,使得小白鼠通過學習之后,能自己控制這個電擊,小白鼠很快就學到這個技能?茖W家驚人地發現,小白鼠每隔5秒就要進行一次電擊。
再后來,小白鼠餓死了——科學家將食物放在另一頭,以測試是否小白鼠會在饑餓的情況下,跑到另一側去吃東西而停止電擊,結果是小白鼠不愿意放過每一次電擊的機會。
我感覺自己有時候就像這只小白鼠,一遍遍刷新博客,一次次游戲結束又點下“開始”——特別是在周末的時候。在上午的時候,告訴自己玩到中午就結束;在中午的時候,錯過了吃飯時間,又繼續到下午——有時,一天都只能吃上一頓飯(如此也必然會導致暴飲暴食)。
我明知道這樣不好,可是為什么行為還是不受控制呢?如同實驗的小白鼠一樣。
最終科學上的結論是:“多巴胺”!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獲得某種快樂之后,大腦就會把這種快樂給記下來——大腦的一項目標之一就是愉悅自己。
在得到快樂之前,為了保證人有動力去做這件事,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刺激自己的身體細胞去做這件事。
刷新博客,有時能看到新鮮有趣的東西,有時卻不能——這是獎勵的不確定性(玩游戲也如此,有時能勝利,有時不能),但是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卻不會停止,他總是告訴你“繼續,繼續,下一次就能得到獎勵”。
如果人沒有能從這種大腦的指令中醒悟過來,而是任由大腦自由控制的話,那我們很可能深陷于這種錯覺中——以為玩的時間越長就越可能得到快樂——但實際情況是,玩的時間越長,錯過吃飯,浪費時間,拖延真正該做的事情,獲得的負疚感越強烈。
只有意識到,這是大腦在分泌“多巴胺”,其實我并不需要玩那么長時間的游戲來獲得快樂,你才有可能停止下來。
應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是否有過量飲食的情況——總覺得不吃到那塊肉,心里就不過癮?胖子為什么越吃越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從飲食中獲得快樂,以為會越吃越快樂;
是否花費大量時間看綜藝節目?是不是在想,如果每天都有《快樂大本營》的話,那該有多好?相信我,如果天天有《快樂大本營》,你也不會真的比一星期一期更快樂——只是你覺得會更快樂而已;
電視劇/小說是不是總是熬到半夜,一次性看完?同樣,這也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反而讓你的耐心變得極差——一個人的能量總是有限的,耗完之后,注意力會分散,顯得極沒有耐心。
任何讓你上癮、過度的事情,其實并不是這件事情那么好玩、有趣,也許是大腦在分泌了“多巴胺”而已。
總結:
如果你沉迷在某個事情里,提醒自己這是大腦在分泌“多巴胺”而已。
來源:網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