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好人。做人以誠為本,具體說就是做人要誠懇。待人誠懇,要講良心,就是好人。我很重視人的良心,什么叫良心呢?簡單地說,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就是良心。飲水不思源、知恩不報甚至以怨報德那叫良心嗎?但有人糊涂,飲水不思源,知恩不報生活中有,只是有的時候不是自覺的。我認識廣東一個企業家叫鐘華生,他說了一句話: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給你做了一件好事,你也永遠不能忘了他。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我的體會是:世界不是為你存在的,社會不是為你建造的,別人不是為你活著。明白了這些“不是”,才能懂得真正的“是”。什么是好人呢?剛才說的八個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再就是好人就應該學“好種子”。農民種地要選好種子,好種子能增產15%到 20%甚至更多。好種子很難培養。好種子有三個要素:第一,產量高、質量好。第二,對環境要求的不是那么高,對水、肥、土地等條件要求不是很高。第三,抗逆性強,刮風不容易倒,抗病蟲害。我看就是這三個條件。農民選種子時對這三個條件要綜合考慮。對人也是這樣,工作的貢獻就是你的產量和質量,對工作環境條件的要求就是水肥條件怎么樣才能滿足你。然后就是遇到風浪是否堅定。說起來很明白,做起來往往很難。有個朋友曾對我抱怨說,他的下屬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我說,你甭說了,第一,幸虧這些人毛病多,要不然你當不了這官;第二,任何領導人都是領導一批有缺點的人,如果每人覺悟都那么高,都那么完美,還需要你去領導嗎?人人都能當領導了!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缺點,才需要幫助他們,需要提高他們,你光說人家一身缺點能行嗎?一方面要看人家的優點,另一方面要看他哪里還存在不足,還需要幫助,這就是對環境的要求。對條件要求多,這就不是“好種子”,“好種子”沒那么多好條件,仍然產量高質量好,好就好在這個地方,條件不那么好,貢獻還那么大,條件都很好,誰還不能貢獻大?所以我說什么叫英雄,能克服困難才是英雄。還有一個問題,自身和環境的關系。我寫過一篇文章,叫《自身也是環境》,環境當然就是環境,自身就是自身,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是對立統一可以轉化啊!你不尊重別人,很難造成別人尊重你的環境;別人不尊重你,很可能是你不尊重別人造成的,自身往往造就自身的環境。再比如說,干活你老不好好干,任務老完不成,領導不給你任務了,因為把任務給你就瞎了。領導對你不重用,這是一個環境,但是可能有自己工作不努力的原因,這是由自身引起的。那么相反也是一樣,給你工作你就玩命干,不僅玩命干而且還很出色,下回領導有什么工作,一下就想到你。領導重用和你自己的努力有沒有關系呢?肯定是有關系的,大家都有這個體會。所以我們不能說環境都不如意,環境從嚴格意義上要求總有不如意的地方,那么我們就要創造條件,創造更好的環境去工作,但是創造環境里面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自身。
(二)怎樣識別好人。人都愿意做好人,不愿意做壞人,怎么識別好人呢?第一,我認為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比、對照。我寫過一個“檢驗人的十條標準”,就是用一個對照的辦法來檢驗。比如說看他順境是否驕傲,逆境是否泄氣,這就是一個對照。有的人順境行,逆境不行。一個人在順境的時候怎么樣,逆境的時候怎么樣,對強者是否屈服,對弱者是否欺凌,這就是一個人的人品?吹奖茸约簭姷木徒o人家磕頭作揖,看到弱的不欺負不過癮,這不是好人品,如何對待弱者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吹铰赌樀氖,是搶還是讓,看到困難,是上還是躲,也是一個對比。其實人就在這個對比中看得最清楚,光看一面看不清。對領導,無論是在臺上,還是在臺下,是否一樣尊重。對同級也是一個對比,對有無提拔可能的人,是否一樣團結。同級呢,有的有提拔的可能,有的沒提拔的可能,是不是一樣團結他們。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看到哪個要提拔了,趕快跟他搞好關系,將來提拔后對自已有好處;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要提拔了,他上去就沒我的事了,我一定給他出點難題。對有無提拔可能的人都一樣團結他,對下級是否一視同仁地愛護他們,這就是在對比中看人品。第二,不求全責備。好人不是完人,用完人的條件要求好人,不管你的主觀愿望如何,最后肯定是打擊好人,特別是打擊那些能干事的好人,這是一個百事不爽的規律,用完人的條件去要求好人,這是我們多年的一個誤區。為什么說打擊好人呢?因為好人能干事,干事就有矛盾,而且他的缺點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好多人看著他呢,如果拿一個完人的標準來要求他,他達不到,所以隨時都可以敲打他。完人的標準是一個隨時都可以敲打好人的鞭子,提出完人的標準不一定是壞心,任何一個人的缺點都是他的優點的延長,這個人很有主見,那么有人會提意見說他主觀,為什么呢?因為主見和主觀在內容上可以分清,在表現形式上分不清。有的人勤勤懇懇,埋頭苦干,黨叫干啥就干啥,這種人往往缺乏創造性。老黃牛式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人是好人,但讓他有標新立異的創新,他也沒有,他的優點一延長就延長到沒創新了,主見一延長就延長到主觀,就是這么個關系。你讓他很有主見,又讓他一點主觀都沒有,這種人是沒有的;你讓他埋頭苦干,又讓他有創造性,也是很難的。但是我們的文件,我們的理論文章都不是這么說的,都要求我們的干部是“既……又……”干部,既有主見,又不主觀;既埋頭苦干,又有創造性。也不能說不對,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努力方向,不能說我有主見,就能隨便主觀。但是我們在衡量好人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方向當作一個操作性的標準,哲學上叫“二律背反”,兩句話都對。我們用干部往往卡在這一關,有很多很有才能的人,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總覺得還有缺點。小平同志在世的時候,有人匯報說,某個干部,這個人急躁,小平就說,急躁好嗎,說明他事業心強嗎,對工作不著急,這樣的干部你用他干嗎?小平同志很懂辯證法,事業心強的人往往急躁,干不完他心里不好受,如果遇到慢騰騰的人,他就發脾氣,就急躁。
(三)怎么做好人。這里說的做好人,不是“好人主義”中的“好人”,是正面意義上的好人。如果按一個人犯錯誤的次數來說,可能有的好人犯的錯誤比壞人還多,為什么呢?因為壞人的錯誤往往就是一個,即他的目的不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目的不對,所以在方法方式上就特別講究,能把錯誤的東西包裝得很好,他要研究對方的心理,研究客觀環境,采取什么辦法才能達到他的目的,手段很講究,就像搞假冒偽劣的,對包裝特別注意一樣,不然行不通。目的惡劣,手段也很惡劣,這是最蠢的壞人,真正成氣候的壞人絕不是這樣的。相當一部分好人是相反的,認為自己一心為工作,一心為他人,一心為事業,有一顆赤誠的心,但是就是不講究方法,不覺得有講究方式方法的必要,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好心已經足夠了,我是好人,我一心為你好,不講究場合,不看對象,讓人不好接受。在手段上、方式方法上發生很多錯誤,好心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所以說,壞人的許多空間是好人給留下的。有人老說領導喜歡拍馬屁的,誰拍馬屁聽誰的,作為對當領導批評的一句話,領導應該考慮。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下級出于好心,但見到領導老說臭話,他一天累得要命,你還老跟他說這不對、那不對,這個要改進,那個要注意,他能不煩嗎?他布置工作可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工作必須馬上干,你非站出來說還有多少不完善的地方,把氣氛給破壞了,你是好心,主要是方式方法不合適。心好心壞一下子難以看清楚,但是,方式方法都是直觀的,于是如果不考慮方式方法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好心,人家沒有確定;壞方法,人家都感受到了。我提倡人要明快,不隱瞞觀點,但好人更應該注意方式方法。我是中國醫藥記協的顧問,醫藥記協成立讓我題個詞,正好借題發揮,中國有句古話,“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句話是對的,是對于那個被批評的人說的,人家說的話不好聽,要想想有沒有道理,是對聽取意見者的提醒,但他不應成為對提意見者的放縱,對提意見的人不能用這個標準。忠言一定要逆耳嗎?不逆耳就不是忠言了嗎?我們現在很少喝湯藥,而把中藥制成了膠囊,照樣能治病,因此我把“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改成“良藥未必全苦口,爽耳忠言更利行”。好人應該記住這句話,這樣可以使你的好心達到預期的目的,也使你這個好人被人們發現,使人家對你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會團結人是大本事。好人不光是獨善其身,一定要和周圍的人處理好各種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團結的問題,不管他有沒有缺點,不管他有沒有錯誤,不管他水平怎樣,你不善于團結,不以人家的條件為條件是不行的,所以真正會團結就是大本事。很多人個人做好的本事很大,但是不會把大家團結在一塊,沒有這種本事,一個人混身是鐵,能打多少釘呢?只有把大家都發動起來,大家的力量才大呢!內耗很少,發揮團隊的優勢,團結力量大,這是真有本事。
(四)好人怎樣長壽。如何使好人長壽?第一,要減少心累。人有三累:一是體累,干力氣活,身體很累;二是腦累,想問題,寫東西,腦子很累;三是心累。對于這三種累,在一般情況下,體力再累不傷人,睡會兒覺又休息過來了;腦子再累也不會傷人,而且腦子越用越靈,大家都有這個體會;最怕的就是心累。怎么減少心累?要注意心理調節,心胸寬一點,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事。我認為,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可能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連一點不順的小事都放不下,那還怎么活呢?所以要擴展自己的心胸。拿得起放得下,一般的利益不去刻意追求,一般的榮辱不要老放在心上。我在辦公室寫了一句話: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小兔有兩個意思,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干擾。大將風度,取其大而舍其小,取其本質,而不被現象所迷惑。第二,對得與失的感覺要正常。我有大學文憑,我沒覺得這個文憑怎么好,如果能拿到研究生文憑才好呢,研究生文憑我沒有得到,這才是我的利益,大學文憑得到了這不是利益。失去的利益才是利益,原來的國企職工沒有失業的危險,他也不覺得得到的是利益,如果失業了,才感覺到原來崗位的重要。所以原來的體制跟人們的心理是不吻合的,不覺得它是利益,因為他已經得到了,又沒有失去的危險。第三,代價的觀點。用代價的觀點來調節自己的心理。我們搞市場經濟有三種代價:生產成本,銷售成本,風險成本。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知道必須付出這三種成本,才能把企業經營好。一是生產成本。有的人就認識不到生產成本,做一件好事,一件好產品,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這一點許多人不認可,總希望做一般的努力就能生產出好的產品,有更多的收獲。二是銷售成本。不認可的人更多,人也有個銷售成本,讓人家認識你,跟人家交流,跟人家溝通,包括對領導,該匯報的匯報,這樣表現自己是正常的。因為你處在一個團體之中,大家是一個集體,大家互相溝通,讓人家了解你,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三是風險成本。大多數人認為做了好事一定會受到一致贊揚,根據我的體會,往往不是如此,做了好事以后可能惹了麻煩,“人怕出名豬怕壯”。比如說我們作記者的,兩個人的情況差不多,我老寫好文章,他老寫不出來,他的心理就不平衡,就老挑毛病,你這個概念不對,那個觀點不對,因為他說我幾句,心理就平衡了。
(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善良人們的愿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實,但不是全部事實,就是說還有一部分善不得善報,惡不得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首先是制度好。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證善都有善報,惡都有惡報,生活就是這樣。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報,做好人也不光榮;所有的惡都得惡報,沒有人做壞事了,只要做壞事,一定得到相應的報應,誰還敢做壞事?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就沒有人敢偷東西了。人要有一個信念,認準一個目標不改變,好人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相信善有善報,也能承受善沒有善報,但還行善。假如沒有善報我們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一無所獲?不是的,有所得,這就是心理積淀。做好事不管有沒有好報,心理積淀是好的。我幫助了一個人,我也沒得到什么好處,我畢竟做了一件好事,心理積淀有了,好事越多,積淀越多。周恩來總理晚年體質那么弱,但為什么精力那么好?他心理積淀很好啊!一輩子為黨、為人民、為國家做了那么多好事,很充實,這種心理積淀的獲得是別人不可奪的,別人也不可以借用的。如果一個人心理積淀好,不管條件怎么差,他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我覺得現在對先模人物的事跡挖掘不夠,只報道先模人物痛苦的一面,不吃、不喝、不睡,沒命地干,家里有病人不看,讓人望而生畏,沒挖掘出先模人物的真正幸福。我認為就是他們的心理積淀好,他們無論在什么條件、什么場合下,都能很坦然、很樂觀、很幸福地生活,這難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質量嗎?所以我認為先模人物是幸福的,這一點我們揭示不夠。
來源:網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