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
歡迎大家使用這套自讀課本。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七~九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自讀課本就是為了適應這個需要而編寫的。
自讀課本也是課本,它與主要用于課內學習的教科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猶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就語文課來說,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眳蜗壬說過,他向語文水平高的同志詢問語文學得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得益于課外閱讀。對于課外閱讀,同學們萬萬不可忽視。
自讀課本與教科書是相配套的。從編排上說,教科書每冊六個單元,即六個專題;自讀課本每冊只是把這六個專題細化了,變成一二十個小專題。從內容上說,教科書的專題和選文是按照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大領域配置的;自讀課本的小專題和選文,是從這三大領域中派生出來的。這些小專題與教科書相呼應,但遠比教科書豐富。一句話,自讀課本是教科書的延伸、擴展和深化。學習自讀課本,不但可以鞏固和擴大在課內所學的東西,而且可以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助于發展個性和特長。
自讀課本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同學們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與千年以前、萬里之外的作者交談。這種交談,是一種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活動。這種傳遞不是單向的,同學們在閱讀中對課文作出自己的闡釋,于是在某些方面“發現”了作者。在“發現”作者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激發了自己潛在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閱讀過程實際上是通過與作者的對話,“發現”作者和自我的過程,汲取知識、提高能力、升華精神的過程,使自己個性和人格得到發展的過程。在閱讀中,同學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同學之間的對話,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只是給同學們個體的閱讀營造良性的語言環境,不能代替或削弱同學們個體的閱讀。我們在每篇選文后邊寫的一些閱讀提示,也只是參與營造同學們個體閱讀的環境,以利于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的對話交流。閱讀提示只起導讀作用,或者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以減少同學們的閱讀障礙;或者提示注意課文中最有價值、最精彩的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縮短同學們與作者的距離,激發同學們與作者對話的欲望,幫助同學們找到與作者對話的渠道和方式,最終還得同學們自己去閱讀、欣賞、思考,與作者溝通心靈,并有自己的發現。自讀課本的閱讀,就是獨立閱讀,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然而有些作者是外國人,有些作者是古代人,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他們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相距多遠!有些作者即使是當代中國人,他們一般是成人,與十幾歲的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別也很大。這種狀況造成了對話的困難。然而不必氣餒。同學們盡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利用各種參考資料,去走近大師,理解經典。即使有些問題一時弄不明白,也不要緊。有些經典作品,是需要常常讀,甚至讀一生的。因此不必“畢其功于一役”,讀一次,能有一些理解和“發現”,也就夠了。
閱讀自讀課本,別忘了品味文章的語言。經典和佳作的語言,都是有聲有色,有力度有厚度,飽含思想感情,蘊藏文化內涵的,是有靈性的。同學們要細細揣摩、玩味,從中領悟語言的趣味和美。在感悟語言美與靈性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感受力與想像力,增強自己語言的表現力。
熱愛自讀課本吧,熟讀自讀課本吧,走進那一片天地,愿您樂而忘返。
來源:網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