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韓非子》:韓非著,現在通行的有20卷,55篇。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時韓國人,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痴f賽馬的妙法,在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韓非子》中沒有“不恥最后”的話,在《淮南子·詮言訓》中有類似的記載:“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后……”,賽馬!。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于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針了。
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戎首:語出《禮記·檀弓》:“毋為戎首,不亦善乎?”據漢代鄭玄注:“為兵主來攻伐曰戎首!薄场,“不為禍始〔不為禍始:與下文“不為福先”,均出自《莊子·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薄场,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后”,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于“鍥而不舍”的人們也一樣。
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仇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決勝點,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幾個還至于失了跑完預定的圈數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后,卻盡跑、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后”的緣故罷。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巴帘劳呓狻边@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注:本文選自《華蓋集·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
運動場上的賽跑,是我們常常見到的,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的,但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作者卻從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弊髡邽槭裁催@樣說?依據何在?你能再補充一二個依據嗎?
積累詞語
恬淡 鏖戰 肅然 卑怯 處世金針 鍥而不舍 土崩瓦解
自知之明 不為福先 不恥最后 不為最先
來源:網絡文章